近日,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示,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10个项目获批立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4项,表现优异、再创佳绩。
截止今年,我院已连续四年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立项总数上两位数。近年来,我院坚持教育发展、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着力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学院教师队伍积极致力于公共管理相关学科问题的研究,笔耕不辍,坚持问题导向,将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批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项目,成绩斐然,不断创造“质”的新突破,科研业绩逐年增加,科研实力稳步提升。
2023年度国家立项项目及负责人如下所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全面节约战略下再生资源产业共生集聚形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项目负责人:谭志雄(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项目介绍:本研究立足再生资源产业在全面节约和绿色转型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深刻解读再生资源产业共生集聚形成机理,构建基于内部产业需求与外部政策引导双重驱动的再生资源产业共生集聚发展路径,为新时代再生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启发和政策镜鉴。
项目名称: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对华科技遏制策略及中国应对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年度一般项目)
项目负责人:任星欣(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项目介绍:本项目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主要战场”的背景下,从《芯片与科学法案》这一微观载体出发,深入战略层面辨析美国对华科技遏制的三大策略,并结合政治逻辑、技术逻辑与产业逻辑分析其遏制策略面临的挑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应对美国科技遏制的措施。
项目名称:碳达峰因地施策的区域政府间协同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年度一般项目)
项目负责人:龚宏龄(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项目介绍:本项目以碳达峰的因地施策和区域协同双重需求、地方政府责任及区域政策差异、因地施策的区域政府间协同问题及多维协同机制的构建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碳达峰统筹推进中避免“一刀切”、在因地施策的同时防止各自为政,提升区域协同效应。
项目名称:养老服务可及性差异的生成机制及其优化路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项目负责人:李毅(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项目介绍:本项课题以“项目点”为分析单位,构建养老服务项目执行过程中供给网络影响可及性水平的分析框架,并实证检验其影响效应和机制,以解释养老服务可及性的差异来源并提出优化建议。
项目名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补贴政策调适偏差及矫正机制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项目负责人:钱蕾(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项目介绍:本项目基于政策过程理论,对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制度与政策体系进行研究,探索适合中国情境的中小微企业支持政策体系,回应国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需求。
项目名称:我国法拍房的产权社会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项目负责人:钱星宇(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项目介绍: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的法拍房成交量持续低迷并且价格大幅贬值,一旦法拍房难以通过司法拍卖成交及价格保值,恐将对我国住房金融系统造成债务风险。本研究首次从产权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法拍房成交低迷和价格贬值的因果机制,并提出风险化解策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基于数字合作生产的“政府-公众”危机沟通:生成机制与畅通策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项目负责人:胡轩(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项目介绍:本项目旨提出基于数字合作生产的危机沟通新模式,以增强政府与公众的交互,引导公众互助,共同应对危机。
项目名称:基于扰动情景模拟的山地城市生态基础设施韧性演变过程与影响机制研究——以重庆都市圈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项目负责人:黄隆杨(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项目介绍:本项目旨在揭示社会-自然生态过程扰动下的山地城市生态基础设施韧性演变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成果可为山地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项目名称:“三生空间”视角下老旧小区改造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项目负责人:王丹(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项目介绍:本项目研究构建面向“三生空间”的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协同治理机制,赋予了老旧小区改造治理目标新的内涵,为协同治理机制设计提供新的视角,为提升老旧小区改造的治理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名称:公共政策过程视角下县域规划目标对民生治理效能的影响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项目负责人:潘虹(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项目介绍:本项目以县域五年规划为研究对象,基于政策过程视角探究县域规划目标影响民生治理效能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