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新闻> 正文
数字赋能,暖心护苗——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创新开展社区托管儿童数字化心理关爱行动
作者:陈希 李庆 徐柳      时间:2025-07-15      阅读量:

为积极响应由共青团重庆市委牵头的“未成年人假期公益托管”民生实事,探索数字化心理关爱新路径,助力数智重庆建设,20257月上旬,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1名师生组建数智渝行,云端护’”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重庆市主城10个社区托管中心,以“数字技术+心理关爱”的创新模式服务近300名托管儿童。通过AI互动、情绪课程、数字绘画等特色活动,构建了高校资源下沉社区的数字化心理服务新范式。

   

实践团成员化身心理关爱使者,将“数智重庆”科普与心理健康教育巧妙融合,精心设计系列课程。活动中,成员们生动讲解数字化技术对城市管理与生活便利的提升作用,重点介绍重庆大学 AI 辅导员 “润欣”,孩子们通过向 “润欣”提问,了解到不少重庆大学的故事。

   

在实践团员的精心准备下,各个社区的关爱辅导活动丰富多样。上浩社区,孩子们观看《头脑特工队》短片学习识别情绪、应对常见心理问题;风临洲社区,大家跟随 AI 生成的唐三彩舞蹈律动释放自我;正街社区,在游戏中学习倾听包容;团结路社区,围绕“哪吒”故事展开成长话题大讨论;大堰社区,唱跳《我的情绪小怪兽》;留学生创业园,通过“击鼓传花”分享烦恼与对策。AI工具 “豆包”的引入,为孩子们提供了即时解答心理小困惑的数字体验。孩子们绘制的“理想中的数智小帮手”,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也表达了对科技助力的期待。

   

实践团还进行了数十场一对一访谈和交流,完成近300份心理健康问卷,深入了解托管中心儿童的心理状态及数字化心理关爱需求,力图构建重庆主城社区“6-12岁托管儿童心理数字画像库”。

此次活动成效显著。重庆大学AI辅导员润欣及工具豆包因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广受欢迎,为数字化心理服务下沉社区提供了帮助。实践团构建了“数智科普+心理课程+AI互动+社区场景”服务闭环,形成需求数据库,为缓解托管儿童心理关爱资源不足提供了可复制的“高校-社区”协作模式,获得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反馈。

   

数字科技成了我的‘新朋友’,一位参与活动的小学生说,当我不开心的时候,我知道还有这位‘朋友’会一直守护在我身边。社区托管中心负责人表示:融合数字科技的心理关爱和辅导,既解决了专业力量不足的难题,又契合数字原住民一代的特点,提升了孩子参与度,为服务优化打开了新思路。

   

实践团成员刘佳卓感慨:看到孩子们的笑容和成长,体会到公共服务的价值。将专业知识用于实践,是难得的历练。队员代堪业补充道:孩子们对AI很好奇,但我们也要随时提醒他们不能完全依赖AIAI只是技术工具,技术要有温度,关键在人的引导。带队老师徐柳指出:通过这次实践,同学们应该实现三个转化:专业知识向服务能力的转化、技术工具向育人载体的转化、个体干预向系统方案的转化

此次实践为“数智重庆”建设提供了高校方案,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将进一步开展跨学段合作、开发适合中小学段学生特点的数字化心理育人资源包,深入推进“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创新实践;同时将持续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服务的新模式,助力智慧社区建设,正如9岁的托管儿童在留言中所写:“原来机器人也懂我的心事,但最温暖的还是哥哥姐姐们的拥抱。”


资料搜集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