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上午十点,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一、四支部携手经济学01班在第五教学楼308教室展开“样板支部新征程,凝心聚力助成长”之携手班级筑防线,反诈教育护青春主题班会活动。本科生一、四支部的党员、预备党员以及经济学01班的全体成员都积极参与了此次活动。主讲人为经济学01班班长石金阳,现场氛围热烈,反诈知识深入人心。

活动伊始,主讲人石金阳通过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敲响了防诈警钟。他提到,仅2024年一年,重庆大学便发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8起,其中“刷单返现”和“网络约炮”两类骗局各占7起,并列成为最高发类型;紧随其后的是“购买演唱会门票”和“机票改退签”诈骗,各发生5起。“这些案件不仅造成财产损失,更对受害学生的心理和学业产生深远影响。”石金阳以近期某学生因轻信“刷单返现”被骗数万元的案例为例,剖析了诈骗分子利用学生兼职需求设计的“高回报”陷阱,强调“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朴素真理。

在“常见诈骗类型”环节,石金阳结合PPT内容,系统拆解了网络诈骗、电话诈骗和短信诈骗的典型套路。针对网络诈骗,他重点分析了虚假购物平台、钓鱼链接和社交软件伪装熟人借款等手法;电话诈骗部分则以“冒充公检法”“助学贷款异常”等话术为切入点,揭露诈骗分子制造恐慌心理的惯用伎俩;短信诈骗则聚焦“中奖通知”“积分兑换”等诱导点击恶意链接的陷阱。通过模拟诈骗对话和情景还原,同学们直观感受到骗局中“紧迫感营造”“情感绑架”等心理操控策略的隐蔽性。
“识破骗局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掌握主动防御的技能。”在“防诈策略与应对措施”板块,石金阳提出三大核心建议:一是强化信息甄别能力,对陌生链接、二维码、非官方渠道交易保持高度警惕;二是建立“延迟反应”机制,面对涉及转账、提供验证码等要求时,务必通过官方途径二次确认;三是善用技术工具,如国家反诈中心APP的来电预警和风险查询功能。此外,他还特别提醒同学们保护个人信息,避免在社交平台过度暴露行程、证件照等敏感内容。
现场同步开展了“反诈快问快答”互动环节,通过“收到‘航班取消’短信该怎么办?”“朋友微信借钱如何核实?”等实际问题,检验同学们对防诈技巧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活动的尾声,黎豪和黄丹怡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与体会。黎豪呼吁同学们“宁可多一分谨慎,不可少一步验证”。黄丹怡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诈骗的本质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无论是贪念、恐惧还是同情心,都可能成为突破口。唯有保持理性思考,才能守住安全底线。”两位同学的真诚分享引发了强烈共鸣,现场掌声不断。

本次支部携手班级共建,通过案例警示、知识讲解、互动实践与心得交流的多维形式,将反诈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场景。参会同学纷纷表示,活动不仅提升了自身对诈骗手段的辨识能力,更深刻认识到“防诈无小事,安全靠大家”的责任意识。未来,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支部将继续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携手更多班级筑牢校园反诈防线,为青年学子的成长之路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