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上旬,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数智渝行,云端护‘心’”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学院团委书记徐柳、辅导员李庆的带领下,完成了以“数智重庆建设背景下社区托管儿童的数字化心理关爱”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为深入理解“数智重庆”的实践逻辑,实践团探访了沙坪坝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及磁器口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在实地研学中深入了解“数字重庆”建设在区县层面和街道社区基层治理末端的创新实践与实战成效。
随后,实践团前往重庆主城10个社区,以“数字技术+心理关爱”的创新模式服务近 300 名托管儿童。通过AI互动、情绪课程、数字绘画等特色活动,构建了高校资源下沉社区的数字化心理服务新范式。
早在实践开始前一周,实践团成员就在徐柳、李庆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进行集体备课。备课以实践团成员模拟试讲的形式开展,试讲结束后,徐柳、李庆老师提出相应修改意见,实践团成员再进行完善补充,力图为孩子们呈现一堂“内容丰富多彩,知识蕴含其中,讲解浅显易懂”的“数字化心理关爱”课程。

在“数智化魔法”环节,孩子们积极与AI互动。“豆包豆包,心情不好怎么办?”一位小朋友问道。“有好多简单又好玩的方法能把乌云赶跑,让开心回来……”“豆包”耐心鼓励并给出建议。这种新颖的交流方式让孩子们倍感新奇与接纳。“哥哥姐姐的课很有趣,我知道了不开心时可以和‘豆包’聊天!” 托管班学生小林分享道。

“情绪管理小课堂”通过互动游戏深化理解。在黄桷坪社区,孩子们分组进行“你划我猜”情绪游戏。台上孩子卖力比划,台下伙伴专注猜测:“是开心吗?”“不对,是生气!”在互动中,孩子们体会到情绪的传染性,学会了关注他人与协同应对。其他各社区的活动也各具特色,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团队协作与情绪管理能力。

有社区负责人反馈,课程专业新颖,提升了孩子的参与度,为优化托管服务提供了新思路。实践团还完成了近 300 份心理健康问卷调研和大量一对一交流,深入了解了托管儿童心理状况和数字化心理关爱的需求,积累了宝贵的一手数据。

本次实践为成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基层视角,他们深刻体会到数智化是提升心理关怀效率的有力工具。“抽象概念在这里化为高效流程,我们看到了数智治理的落地,也帮助了孩子们成长,这让我确信专业知识能带来改变。”成员彭宇韩说。
实践表明,活动成功推广了高校研发的数字化心理载体,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积累了需求数据,探索了“高校-社区”协作的心理关爱新模式。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将基于实践成果,联合相关部门开发适配中小学的数字化心理资源包,并持续探索数智技术赋能公共服务的新模式。